30块常识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复习题)

2021-08-06 01:26:38生活常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复习题)一线教师推荐:《醉翁亭记》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自号( ),晚年又号( ),吉州永丰人,( )(朝代)( )家,是( )之一。

二、词语解释

1、环滁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峰回路转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5、太守自谓也 6、意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林霏开

9、云归而岩穴暝 10、晦明变化 11、野芳发而幽香

12、佳木秀而繁阴 13、风霜高洁 14、负者

15、休于树 16、伛偻提携 17、洌 18、山肴野蔌

19、陈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1、射 22、弈

23、觥筹交错 24、苍颜 25、颓然乎其间

26、阴翳 27、鸣声上下 28、乐其乐30块常识网

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0、谓

三、语句翻译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30块常识网,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9、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课文理解

1、课文第一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30块常识网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4、本文虚词的表达效果:

文中用了21个“也”字,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用“也”字贯串全文,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使文章别有情趣。

除了“也”字,本文中大量“而”字的使用,也收到了独特的表意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而”字在句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绥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

5、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并简要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最后都统一在太守之乐中,“乐”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6、本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7、本文的语言风格:

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历来被人们称道的首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涂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二是平易流畅,这主要表现在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词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等方面。

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等方面。

8、本文的叙事手法:

一是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揽胜,充满发现的乐趣;文章中间的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写游乐,先滁人而后太守;更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这样层层演进,累累叠加,把议论和抒情推向极致。

二是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撤,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9、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记叙的?

本文以一个“乐”字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抓住“乐”这条主线,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景——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10、文章中心: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
[!--temp.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