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块常识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美文摘抄

老人与海全文免费阅读(老人与海的感悟和启示)

2021-11-15 15:08:00美文摘抄
老人与海全文免费阅读(老人与海的感悟和启示)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在1952年出版就热销,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在1954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全文免费阅读(老人与海的感悟和启示)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在1952年出版就热销,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在1954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海明威却没参加授奖仪式。他只是让人在仪式上代读了这么一段话:“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一个领域的新起点。他应该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海明威用他惯有的简洁语句话表明了他对于创作的态度:每一位作者应该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不断探索。

正因为他本人将自己的探索精神也投射到作品里,使得这部看起来区区几万字的小说,内容却十分饱满。在我看来,《老人与海》是一部披着简洁小说的外衣,内核却是丰富且给读者留有无限探索空间的小说。

“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最早出现在海明威的1932年出版的纪实作品《午后之死》。海明威曾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他的“冰山理论”。海明威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的写作方式,用八分之一的笔端描述内容,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文字笔下八分之七的情感和寓意。这种“冰山理论”有点类似中国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往往通过“留白”来表现山、水、云、人等事物以及从远到近的空间结构让人在看画的时候想象无穷。

提起海明威和他的“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不得不提及他的经历。海明威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正如史铁生所说“写作者,未必能塑造真实的他人,只能塑造真实的自己。”海明威他这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也曾去过非洲丛林险遭不测。因为他曾经当过战地记者,所以他的文风向来语言简明,修饰语和形容词鲜有。

海明威

1. 语言简洁、描述准确且让读者保留想象空间

海明威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我删掉了我从渔村中知道的一切故事。读者所要知道的是,冰山下面的内容是什么。”《老人与海》全文简洁而明了,但内核深厚且有张力。

比如,《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圣地亚哥:

老人的样子消瘦而憔悴,背脊也有些弯了。岁月在他身上刻下明显的痕迹。他脖子上的皱纹又厚又深,多得数不清。粗燥的腮帮上有一些褐斑,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面,那是长期在海上捕鱼的结果,强烈的阳光在热带海面上不断反射,光线引起皮肤病变,从脸侧的两颊一直蔓延下去。

通过描写皱纹、褐斑、伤疤、皮肤病变,突出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同时“强烈的阳光在热带海面上不断反射,光线引起皮肤的病变”,描述了老人在捕鱼时,海洋的环境的恶劣。简单的描述,就把老人形象和捕鱼环境勾勒地栩栩如生。小说对老人之前的艰苦经验不着一笔,却让读者从寥寥语句中完全领悟。

《老人与海》中描述老人捕鱼的动作:

他只好努力仰起身子,想借身体的力量把鱼拉来一些,可手里的钓索依旧硬邦邦的,老人知道钓索已经到了极限,没有办法把它拉的更紧了。

“我千万不能猛拉,”老人告诫自己,因为每一次猛拉,勾在鱼嘴里的钓钩就会把它嘴巴的口子弄的更宽些,鱼钩就会松动。这样一来,等它真的跳起来的时候,就有可能把钓钩甩掉,我可就前功尽弃了。”

这一段描述,不仅简洁地表现出老人捕鱼的动作利索、经验丰富,同时大鱼的状态也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脑海里。达到了语言不多,但画面丰富的效果。

2. 象征手法的应用,让简单的意象暗含了作者隐蔽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象征指的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意义,通过象征来表达作者隐蔽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在《老人与海》中,许多的人和事都暗含着极其复杂的象征意义。

在老人与大马哈鱼的战斗中,海明威这么描述的老人圣地亚哥的:

“我希望它也能看看我是怎么样的人。不过那样的话,他一定会看到我这只抽筋的手。这可不太好,它会因此看轻我,认为我不是它的对手。我想最好还是让它认为我是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吧!事实上,那也不是什么假象,因为我正是这样的人!”

一方面,大马哈鱼的形象不仅仅是老人的对手,而且从老人心理过程的描述体现出:人类面对自然所怀有的尊重与敬佩;另一方面,老人在苦等了84天终于等到了这条理想的大鱼,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希望终究会到来,只要不断努力。

当老人杀死了大马哈鱼准备返航回家。可这时候大马哈鱼的鲜血吸引来了一群鲨鱼,面对鲨鱼们的围攻,老人也不愿意放弃这条大鱼,因为他想带它去给邻居们看。表面上老人这么做,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捕捉到大鱼,实则是海明威借老人的这一行为表明:人的尊严不容践踏。之前84天的等待中饱尝了被人嘲笑和否定,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才终于等到了这条大鱼,带回去正是“一洗耻辱”的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弃?在他看来,鲨鱼吃了的不是大马哈鱼,而是自己一直想要苦苦维系的尊严!

就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时候,他想到“我必须等第一条鲨鱼咬住它的(指大马哈鱼)的鱼肉,再打它的鼻尖,或者直接劈他的头顶。”这时候的大鱼不再是之前老人“对手”的形象,已经变成老人的“同盟”,共同抵御和抗击鲨鱼的进攻。这说明: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要人们审时度势。

而杀死大马哈鱼后,所出现的“鲨鱼”,一方面意味着命运的残酷与无常:人生在一个高潮之后可能随即而来的就是挑战和灾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类的略夺性成了阻碍着人们追求理想的一切破坏性力量。

《老人与海》是一部杰出的拟实形态小说,人物的原型与素材均来自作者海明威的人生经验。人们在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中,透过“大海、孩子、老人、狮子、大马哈鱼、鲨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主体背后,看到了更加深厚的东西。作者让读者在简洁的故事中,极大限度地扩张着自己的想象力。但这部小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冰山理论”的创作手法,更在于它是一部符合“二律背反”的哲学作品。

“二律背反”的文章结构,让读者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无限探索

“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主要形容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二律背反指的是对同一个对象或者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者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互相矛盾着。

黑格尔将这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有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但又相辅相成。”

胜利与失败,乐观与悲观的复杂组合,让海明威的作品成为人生哲学。法国著名作家阿兰·罗布曾说:“在我们的周围,世界的意义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有争议”,他还说“现代小说是一种探索,在探索进程中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意义。”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魅力之处,也是大家争议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老人到底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

有人说,老人是一个胜利者,因为:

他在经历了84天的苦苦等待和煎熬,终于等到了大鱼;

他经历了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生平罕见的大鱼;

他在几乎耗尽全身力气与大鱼搏斗后,又从鲨鱼堆的袭击中平安突围,并且靠着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还杀了不少鲨鱼;

甚至,全世界都因为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可以打败他。”因此认定这个老人是胜利者,用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最后不仅杀死了大鱼,还消灭不少鲨鱼。

但也有人说,老人是失败者,因为文中这么描述:

他明白,如今他给打垮了,没有办法补救。

他驾着小船,沿着既定航线驶去。他航行的很轻松,什么念头也么有,什么感觉也没有。此刻,他超脱了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将小船是回家乡的港口。

“你给打垮了,却感到舒坦了。”他说。

“我从来不知道被打垮竟会是这么舒坦,是什么把你打垮?”他问自己。

作者直白地描述了老人圣地亚哥在大鱼被鲨鱼吃了以后,自己只能带着大马哈鱼骨头回家时候的感受。毫无疑问老人最后是失败的。

很多人可以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找到一条条论点,证明老人是胜利的;也有很多人在《老人与海》中,找到论点,充分说明老人是失败的。双方观点都理由充足,成完全对峙状态。可是,人生有多少事可以直接用胜败来衡量?大家最后都不能论证出老人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因此,面对这个“两难处境”,又有很多评论家会说“老人是精神上的胜利,现实的失败。”但是,包括作者海明威和我国作家余秋雨在内,都不认同这种观点。

当大家向海明威求证结论时,海明威却说:“一艘船穿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这就是他的观点:好的作品总是让读者处于探索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文学家余秋雨就这么评价:

如果用“在胜利时保持失败的预感,在失败时不丢胜利的优雅”对《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一种温和的曲解。明明是“胜利”与“失败”两大无法调和且始终对峙的命题,如果被勉强整合到一起了,就是用聪明取代宏伟。

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路,也没有简明的结论。但正是因为它始终用开放的角度让读者去探索、去挖掘里面的寓意,正如文学界常说的“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对于有限的擢拔,永恒对于即时的擢拔,哲理对于平庸的擢拔。”

《老人与海》正是因为作者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和“二律背反”的哲学命题,让这篇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同时赋予它更深远的探索意义——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进行探索、开发、发现、创造,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符合自身时代的感悟。这些正是小说被文学界公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所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
[!--temp.tools--]